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解构主义的绘画表达

 

一简述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

说解构主义,我们只好先花几句画的时间先说说结构主义。结构主义起源于由锁绪尔开创的语言学学派。所以似乎只要弄懂语言和言语的区别,那么也就大概略知些这个思维方式了(但是这并不容易)。之后我们似乎可以用《现代西方哲学新编》④中的一幅图大概了解一下:

                                    
 这是由16根火柴形成的图形,它的意义并不在于16根火柴,而是一张人脸。这里我们也大概可以体会到结构主义的系统性、封闭性、文化性和一种集体下意识。

解构主义在我看来则更杂乱些,因为他们更趋向于用某一种科学或领域的“具体话语”来代替涉及所有话语的“宏大叙事”。转向了对结构的怀疑、否定、解构、和颠覆。并在一定结构中等于另外些结构进行解构。

二解构主义与绘画

以下的讨论内容还是会以实践经验为主。我们来找几个具有解构理念或者可以找到解构主义影子的作品加以讨论。以此找到些绘画表达解构建构的可能性和方式,或者这些绘画的特性。

 

1马格丽特的烟斗(图一)

在这里之所以我说是福柯的烟斗,因为福柯对这画的描述给了这张烟斗一个全新的立体空间。在《这不是一个烟斗》①中,福柯用三次“扰乱”,提出了这张画的新维度。首先是“这不是一个烟斗”也就是,“这个画中的烟斗/不是一个烟斗”。之后是第一种扰乱“这”作为第一个词,“不是”不能再现,“一只烟斗”画中的不定的可能形象。也就是“‘这’/不是/画中的烟斗”。然后是第二种扰乱,“这”画框中的全部,既包括文字也包括画的烟斗,“不是”不等同,“一只烟斗”这个杂文内容既属于言语又属于形象,“语言和视觉的游戏”将这个杂交内容显示出来。也就是,“这烟斗和文字/不是/一只烟斗或‘一只烟斗’”。第三种扰乱是,图行文本身图和文之间相结合已经不再有空间,但在这里“这不是一个烟斗”和文字上方的图形不相符。是一种图文分离的表达。就此,福柯将玛格丽特的烟斗,通过不断地解构又重建形成了一种运动,通过运动而为之增加了一个新的空间。

为什么福柯会对玛格丽特的烟斗如此感兴趣?首先,语言是

结构主义理论体系开端的主要研                (图一    《这不是一个烟斗》

究内容。解构主义或者说后结构                 玛格丽特 1923年 油画  60*81cm )

主义在语言的解构重建上更是有

所突破。玛格丽特的这幅作品中对文字的应用正好给了哲学家们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这幅画。再次,艺术家玛格丽特用图行文的方式来表现,也一定是他自己有着和后来哲学家的评论类似的表达内容的。在画册《MAGRITTE Attempting the Impossible》②中的一段描述可能更贴近一个艺术家的视角,“The years 1927 to 1930 saw the emergence of numerous compositions with writing that often has a spoken effect; Later the artist would make reprises of such invention in new contexts, as he would of other visual ideas. Sustained visual invention was not the sole aim of Magritte’s painting, but a reformulation in variations from work to work in which the visual idea was expressed ever more compellingly.”如上所说,玛格丽特以此创造了一个不稳定的,新的视觉和理念之间的空间。而在我看来福柯正是试图在描述这个不稳定的东西的几个瞬间。

拿另一个作品来比较,以此说明为何说玛格丽特的这种观念是解构的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理念空间。作品上世纪60年代,观念艺术,这种以文字为主要表达手法是当时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而在这之前90年代初,我们从杜尚的身上就能看到对观念文字运用的影子。《泉》(1913,在)同样是利用文字,标题“泉”和作品主体之间的矛盾,将观念这种新的空间带入了三维作品当中。《泉》和《这不是一个烟斗》相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两个作品的不同点在于《泉》是通过标题来点出观念,那么文字与作品主体在这就是一个固定的指代关系。而玛格丽特的烟斗的不同在于,第一,用了图行文的形式。这使得文字和图像的界限变得模糊,文字既是图的一部分又是文字本身。第二,指代词。指代词使得指代对象变成了不确定的。第三,否定。否定句让图行文中的文字的意义变成了不定的,“以深奥的书籍在说明词时所特有的忠实性和细心徒劳的在图形下面展开③”。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这些是图像运用文字是解构的必要条件。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一些有意思的特点。那就是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导致的一种新的运动,或者说是拆解,以此重建了新的空间。

 

2培根

 

培根的作品在我看来总是会掺杂这很多解构主义色彩的。有几个可能会有联系的关于作者的点在这里提一下:二战、宗教、委拉斯凯兹、肉、性。看到他的绘画后这些词汇和他的绘画的联系和暗示会很明了。“二战”在此多说几句。二战是世界历史的一个分水岭,对于艺术也是如此。二战改变了人对人的看法,也让人对人和世界上一切东西混沌在了一起。废墟,可能是最直观的。人,肉,牲畜,金属,泥土,文化等等统统混沌在了一起。这给了文艺工作者重新思考艺术的范围和方式。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世界上人和结构都可以摧毁重建的可能。二战后的艺术家跟多的开始通过艺术的手段思考社会也给予希望影响观众思考社会,“观念”更多的进入到了艺术品当中。作为一种感官的表达方式,“观念”的存在就在于一些我们之前所提到的结构的系统性、文  化  、群体下意识。废墟存留在经历过二战的               艺                                                                    (图二

术家的心理直到死亡,他们开始寻找各种将各种结         《根据委拉斯开兹的< 教皇英诺森

构解开重建的可能性。怀疑、否定的态度像二战中           十世肖像>的习作》油画

的炮弹一样轰炸着各种人、事、物、空间等各种解         弗兰西斯培根 1953 153*118cm)

构。培根,便是其中之一。他的作品涉及到了人体、

文化历史、宗教、空间等很多结构的思考。

 

我们还是拿一个例子讨论一下。《根据委拉斯开兹的< 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的习作》(图二)。这幅绘画其实并没有必要在这里重复的描述表现的内容,这种讨论已经够多了。就我们现在讨论的课题而言,他分解了什么,又创造了什么解构,是我感兴趣的。《这不是一个烟斗》是一个不稳定的、文字指代的新空间,《根据委拉斯开兹的< 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的习作》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指代的新空间。在这里委拉斯凯兹的教皇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恐惧、尖叫的,如同在噩梦中的人一样的狱中人。教皇的传统概念在这变成了一个固定的点,在被创造的空间中“狱中人”是另一个点,这个新的文化维度的空间轴出现了。而不论是用前者否定后者还是后者否定前者,比较间的这种运动是飘忽不定的。这里我们找到了一个普遍的手法,否定和怀疑。这个办法可以让指代的结构打乱,或者说分解的飘忽不定。当然我们在培根的这个作品中会发现一些实践性的经验。培根在画面中的形象是支离破碎的,这本身就可以让人想到一种分解和重建,当然这不是我们所讨论的结构的分解。但这毕竟是一种很有效的直观的指示。背景空间同样是一种艺术家创造的,并且吞噬主体或与主题相容的方式。这都起到了刚刚提到的“炮弹”的作用,制造废墟似的混沌的新的结构或新的空间维度。

 

3毕加索

提到二战我们不得不提一下这个伟大的艺术家。也不用拿出个别的作品。笼统的提两句以他为首的立体主义。我们之前讨论的两个艺术家一个是利用概念上的不稳定,一个是利用文化和主观下意识的运动来重建结构。而毕加索,则是直观的将三维空间的一种结构解开,并作出了非常具体的重建。让然除了多维度的造型,之后出现的包豪斯的“颜色的可塑空间”也很有效的系统化了这种视觉空间的颜色表达方式。

我们不防拿毕加索和几十年后的当代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的作品做个比较。安东尼葛姆雷对人体自身的空间的试验由来已久。他用各种长方体、球体、条装体等点线面几何元素重新组装人体,将人体解析成类似于像素或者建筑结构。(图五、六)如果说毕加索是将包括人在内的空间做了多维度的表达,或者说扭曲的维度表达。那么,安东尼葛姆雷,则更注重人自身的空间而且更赋予了当代的空间理解。包括能量、文化、时间、物质等的空间。用他自己的话描述是。“我构造了一个‘8维’的身体空间,放弃了具体的身体构造,只有一些泡泡。我想试验能量的相融,各种圆环气泡从人体出发绕一圈,到空间中绕一圈,再回到人体”。 “探索人和空间的关系。空间到底是什么?这是我全部作品的核心。”看似完全不同的一个画家一个雕塑家,但他们两个人的比较呈现了这几十年前后,当代艺术家和曾经的前卫艺术家的空间理解的全方位的发展和不同。



      (左图五、右图六安东尼葛姆雷 雕塑)

 

4大卫 霍克尼

我们只拿他的一件作品聊聊。(图三)

福柯的“时间累积的地方”④在这里被简短精炼的集中在了一个作品中。时间作为第四维度,在这个作品中被扭曲的构建在了一起。这并不是简单的将很多时间里的人放在同一个二维空间中。首先这里是一个人,并且时间是被无续的放置在了一个不确定但又有一定指向的结构当中(人的结构)。作者以一种抱有怀疑态度的,尝试颠覆的态度的眼光去描述时间的结构。这才是我将它归为解构主义绘画的原因。

“世界正经历着像是由点线连接编织而成的网络式的生活,而非什么随着时间而发展的伟大生活⑤”。福柯的这句话可以给艺术家们打开一扇想象的大门。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人对时间的理解已经不再像古人一样像一个闹钟对时间的理解差不太多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提出了第四第五维度空间的存在。在这里要插上一句的是,我们暂且在相对论的基础上将

时间算在空间当中,作为第四空间,也作为第五空间的组成部分。霍金的“虫洞”从物理学的理论上够成了一个“虫洞”无所不在,“一片叶子不知道掉了多长‘时间’多少个‘时间’,不知道穿越了多少个维度(虫洞)才能掉到地上”。这是一种运动与静止同时存在的一种多维度的时间概念。这里我并不是在说些跟艺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绘画曾经承担者记录一些时间点的社会责任。现在摄影也掺和了进来很多年。我并不想谈论摄影和绘画这个无聊的话题。我想说的是,作为受到当代科学教育的画画的艺术家应该已经变了,原始人不知道什么是时间就不会像印象派画家那样让画面充满着阳光给予的时间感,同样的道理,20世纪前的艺术家不知道什么是多维度的空间也就不知道“时间不等于太                                                             (图三    《母亲》 大卫霍克尼 拼贴 1985)

阳的颜色和角度”。这让我们有办法以新的写实手段打破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当然这只是一种看世界的方式罢了,并非是跟以前的或其他的什么想法对立的理念。

 

 

三、提一个异托邦所引出的解构主义思维艺术表达的可能性

这里只是提出一种表达的可能性,或者说可行性。“异托邦”这个词出于福柯。一种乌托邦的现实可能存在的方式的假设。其中提到了几个异托帮存在的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世界上可能不存在一个不构成异托邦的文化。有一种我称之为危机异托邦的异托邦形式,也就是说有一些享有特权的、神圣的、禁止别人入内的地方,古代的危机异托邦和现代的偏离异托邦。”例如老人、精神病所等“第二个特征是,在一个社会的历史中,这个社会能够以一种迥然不同的方式使存在的和不断存在的异托邦发挥作用;因为在社会的内部,每个异托邦都有明确的、一定的作用,根据异托邦所处在的这个文化的同时性,同一个异托邦具有一个或另一个作用。”例如公墓。“第三个特征。异托邦有权力将几个相互间不能并存的空间和场地并置为一个真实的地方。”例如镜式异托邦“第四个特征。最常见的是,异托邦同时间的片断相结合,也就是说为了完全对称,异托邦为把何物称为异托时开辟了道路。”累积异托邦。“异托邦的最后一个特征是,与剩余空间相比,它们有一个作用。”
  福柯的这段演讲⑥,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看问题。我试图说明一下这个视角。相传蚂蚁是二维动物,他们不知道第三维的存在所以两只蚂蚁不知道他们会在几步之后相撞,试想只有将第三只蚂蚁拿起来提到第三维度中,它才能看到“哦,那两个要相撞了”。福柯的演讲试图将我们的视角提升到一个不太确定的维度中。在同一个空间因为一些交点而体会到所累积的其他空间。当然累积的时间是不确定的。例如博物馆,这是一个“累积时间的地方”,公墓是“累计人文文化也是时间的地方”。

从艺术家的角度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感官世界。上文提到的大卫霍克尼的作品、包括出绘画外的艺术作品,安东尼葛姆雷的人文累积和人文与自然的累积、约瑟夫博伊斯的人与动物的交点等等,都是同福柯这个哲学家的思维方式有着类似的地方。找到许多解构中的交点,并通过感官的表达,暗示这些解构的存在、交叉、累积、分解。

 

 

四、绘画在解构主义表达上的特性与优势

对于一些系统解构的艺术表达,我们需要暗示出这些解构的存在,或者几个系统间的交点。那么绘画在表达上会有一些跟其他媒介不同的特点或者优势。简单的说几点:

1、绘画的空间造型不受空间的束缚。同立体作品相比较比较容易看出,不论雕塑和装置,都受到三维感官的束缚,就算作品是打破三维    

(图四  玛格丽特  1933 油画 60*73cm )

视觉的,但它仍然受到它还是放在三

维空间中给人视觉上的下意识暗示。但二维绘画不同,在艺术家限定的尺寸中,空间是被假设的。在这里空间造型可以不受任何束缚,表达新的空间则更直接,载体和表达内容之间的联系更有必然性。

2、颜色的可塑空间的帮助。二维平面中的染色关系是相对不变的。新的解构建设有时还是需要载体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的。

3、虚构。光感、质感、空间位置、形体暗示、等等这些可能给予“骗人的”⑧暗示的模仿。在表达新的维度,在创作当中有时是可以帮助我们让画面中的载体形成有意思的关系,从而形成新的结构的。例如玛格丽特的《一幅烛光下的石膏人体》(图四)。画中的蜡烛显然是真实的,真实烛光似乎能照在画中画里。这是其他媒介不太好表达的。

 

绘画作为模仿的模仿存在了上千年,突破模仿是每个以绘画为媒介的艺术家思考的内容之一。本文论述的便是我最近找到的一个有可能突破对三维的模仿的可能的方向之一。无论是哪个空间,三维、四维、甚至是文化空间、逻辑空间等等结构都是值得思考这个结构的不稳定型的,也都是可以尝试用绘画的手法将结构摧毁重建并试验出一些有意思的结果的。解构主义的时代仍在路上。

 

 

 

 

 

 

 

 

 

注释

①《这不是一个烟斗》,  作者福柯,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2出版

②《MAGRITTE Attempting the Impossible》主编 SIEGFIED GOHR, DAP 2009印刷

③《福柯集》主编林贤治    上海远东主办社1994年出版

④《现代西方哲学新编》赵敦华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⑤《福柯的面孔》汪永安 陈永国 马海良主编  2001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⑥《福柯演讲集》

 

 

 

参考文献

《这不是一个烟斗》(福柯)

《福柯集》(林贤治)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赵敦华)

《西方哲学史》(罗素)

《后现代艺术与哲学的浪漫之旅》(约斯 德 穆尔)

《世界当代艺术史》(王受之)

《福柯的主体解构之旅》(刘永谋)

《葛姆雷访谈录》 

话题:



0

推荐

张一凡

张一凡

26篇文章 11年前更新

新浪微博“陆家嘴分析员”。博客言论为个人观点。 ************************************* 我崇拜巴菲特,推崇他的理念。但是相比之下,我更梦想成为索罗斯,因为那才是最令人陶醉的和激动的,最能让我享受金融市场的 ************************************* 我们需要自我的,有个性的东西,需要能表达我们感情的,真实的东西。作为年轻人,我们希望有激情的东西,有创造力的东西,有属于我们梦想,值得我们去尝试的东西。”——以上写于2002年夏季 我信奉——态度决定一切,远见者稳进

文章